|
Post by account_disabled on Apr 3, 2024 8:19:37 GMT
1965年,在抗戰20週年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者之一林彪說:“放眼世界,北美、西歐可被稱為“世界城市”,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被稱為“農村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北美、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運動受到阻礙,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人民革命運動卻蓬勃發展。所以當今的世界革命在某種意義上也呈現出城市被鄉村包圍的局面。世界革命事業最終取決於佔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亞非拉人民的革命鬥爭。 「第三世界」是歐洲發明的,·索維於1952年受法國大革命「第三階層」啟發而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所有最貧窮的國家。但它很快就被那些貧窮國家所侵占,其中許多國家最近剛剛實現非殖民化或正在努力實現非殖民化,這些國家正在戰後世界中尋找身份和地位,無意融入任何集團。第三世界 馬來西亞電話號碼 遺囑的一個形像是1960 年的照片,其中印尼獨立領導人蘇加諾、加納夸梅·恩克魯瑪、埃及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和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與南斯拉夫元帥鐵託一起面帶微笑,這位神色有些凝重。明信片上缺少的是周恩來總理,他是毛澤東的得力助手,也是1955年亞非萬隆會議的締造者之一,與蘇加諾、納賽爾、尼赫魯一起。「第三世界」的顛覆性的、也許更有效的願景。這就是毛主義留下的結論。朱莉婭·洛弗爾的《全球歷史》(辯論,2021):毛主義不僅賦予第三世界國家全球角色,而且透過在政治上激勵它們,成為冷戰的真正積極推動者。 洛弗爾是一位漢學家,在倫敦大學任教。除了翻譯一些中國文學經典外,他還出版了有關鴉片戰爭和中國政策的書籍,並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在毛主義中。洛弗爾將《全球史》的標題歸類為“全球史”,是舊的“世界歷史”的繼承者,並且不太關注研究“世界”,而是關注當地經驗與全球過程的聯繫、規模和整合。在這本書的 600 頁中,作者從中國歷史轉向津巴布韋、安得拉邦、秘魯和紐約布朗克斯的政治進程,追踪毛主義在每個案例中產生的影響,甚至可能性的條件。 與大多數蘇聯集團國家不同,中國是其革命的主人。中國共產黨(CPC)單槍匹馬地領導並贏得了針對國民黨的長期內戰,這與對抗日本佔領的解放戰爭重疊。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就像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或恩維爾·霍查領導下的阿爾巴尼亞一樣,是一個從內部建立起來的“人民共和國”,沒有受到蘇聯軍隊的干預。更具決定性的是,中國的特殊政治條件導致當地共產主義及其領導人制定了一條理論和戰略路線,除了更好地適應新生第三世界的社會地理者。
|
|